王玮
这个清明节,不太宁静。
一定要做点儿什么才行。就像我的一位共事,女儿在美国读大学,在时一直耳闻各种暴力伤人事件后,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中午一定要跟女儿视频通话,彼此才华安心。
2018年即将从前三分之一,热门词有很多,“性侵害”一定会是其中一个。
最后,在这个春雨淅沥的日子,愿咱们所有人都能心安、保险。
新年第一天,北航女博士通过微信民众号实名举报12年前该校某教养骚扰女生,随后事件得到了踊跃处理。清明假期,多家网络媒体刊登多少起高校女生曾疑似被性骚扰,甚至有人决定自残的事件,知乎等网络平台上相关话题热度不减。
这些说法并错误当事人的不敬,但念叨背地隐藏的是我们自己的不安,潜台词是:如果换做是我,一定不会产生这样的事——“我一定可能坦然度过”。
再看前面众人的探讨,053期本港台高手帖。面对“预感之外,情理之中”,且极有可能产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意外、负性事件,我们会想:是不是只有能做点儿什么不一样的事,哪怕只是一点点儿改变,就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至少不会是已经发生的这种终局。比起“什么都做不了”的无能为力,这样想会缓解我们的着急跟不安,极大地增强保险感。
与此同时,“振兴”一定也是一个热点词,在“复兴员工坠楼事件”中,员工欧某从26楼办公室纵身跃下,结束了42岁的性命。究其起因,有多种说法,有说因股份转让价过低和人事部发生分歧,有说疑因内部宫斗被离职,甚至还有消息说欧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只管具体原因仍不清楚,但彼时网上那波对于中年职场危机的热议,我信赖很多人都有记忆。
以上引发热议的事件是有共性的:首先,都是可怜的生活事件,在一般人的教训中属于小概率事件,却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其次,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两个原因结合在一起,就让我们这些个别“看客”群体遭遇了一场心应当激(Stress)。
这些事看上去好像不搭界,而咱们对它们的探讨轨迹却有相似之处。犯错的当事人是否得到处置?学校是否谨慎认真地对待?涉事企业是否冷漠无情……话题很快转移至受害人身上。有共事表示从当初开始就要教诲女儿学会说不,不要做沉默的乖乖女;有人说“我要是××妈妈,早就当场甩给禽兽一巴掌”;还有人对事件中女孩表示出来的隐忍表现难以理解。对“坠楼事件”,有人直言当事人心理脆弱,有人提议何不申请劳动仲裁,有人说撑到年后必定会有工作机会。
“一定要做点什么”可能让我们好受些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
举个例子,留恋创伤在心理咨询中是一个重要议题。儿童在生命早期遭受危害、摈弃、家庭变故或不良养育环境时,往往会把本人的可怜遭遇演绎为“是我不够好”。乍一听很不堪假想,切实不难理解:假如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不存在一种内在的力量感和操纵感的话,一旦事件的发展不遂宿愿,便很容易感到无助与扫兴,这是个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在应激初期,“起因搜查运动”可能是最早启动的一类认知活动。例如,在获悉患重病后,个体本能的第一反应多半是“为什么是我”“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二心理过程即归因。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的归因实际,个体对应激源的可控性以及可控程度的感知,在决定应激反应上,比应激源本身主要得多。
生涯中那些负性的、意外的、突然的变革极轻易唤起个体的应激反映,每个人的应答方式可能都不太一样,引发的应激反应也不甚相同,其中的差别大略在于我们在“想什么”跟“做什么”。也就是说,感想、懂得、处理当激事件时的个体差异,很大水平上决议了是否要进行反应,以及反响的强度如何。